查看原文
其他

从诗词中读懂历史的镜像与意象

檀新林 历史教学问题 2023-03-12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从诗词中读懂历史的镜像与意象


上海市嘉定区教育学院 檀新林


摘要:历史类诗词是历史教学中的重要资源。它们以历史为题材,涉及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社会矛盾、社会生活等多方面内容。既有历史叙事过程中的镜像,也有作者情感抒发和价值评判之后形成的意象。历史教学中合理开发利用这些资源,挖掘其中内涵,理解作者情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知事、会意、怡情的同时,形成历史学习的方法。

关键词:历史类诗词;教学资源;课堂教学


义务教育三科统编教材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加了大量古诗文、谚语等,历史教材也引入了大量典故、古诗文、谚语等历史类诗词资源。这类资源包括史诗,咏史、怀古、记事、咏物类的诗、词、楹联作品,民间流传的歌谣、谚语等类型。由于作者在评价历史人物、事件时,或是咏物言志的过程中,带有极强的时代特点和个人情感,因此,随之产生的诗词资源也就成为了客观历史即历史镜像在诗人思想意识中的主观反映,因而产生历史的意象。无论是研究历史本身还是诗人的主观情感世界,历史类诗词均可以作为重要的历史资源。在教学中利用这些资源,挖掘历史类诗词的深厚内涵,对丰富历史教学内容,增进学生对历史、文学作品的理解有重要意义。


英雄史诗传承历史


史诗是人类最早的精神产品,是我们了解早期人类社会重要的资料来源。它以歌颂古代英雄人物或重大历史事件为主要内容,经集体创作而产生,反映了人类童年时代的历史记忆。史诗作为民族的“根谱”,一直被奉为经典。它与神话传说相关联,在发展过程中又否定神话成分,以历史纪事性独立于精神世界,成为史学的最初表现形式。


史诗作为先民的集体记忆,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打上了具体民族和具体历史时代的烙印。当原始社会解体、部落战争、自然灾害、族群迁徙等重大事件发生时,先民在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的条件下对英雄人物产生精神臆想。在文字产生之前,他们以集体的智慧创作,以口头吟诵的方式传承,从而留存了本地区、本部落的历史记忆。具体来看,距今4000多年前两河流域苏美尔人创作的《吉尔伽美什》,古代印度人创作的《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古代希腊盲诗人整理的《荷马史诗》,中国藏族流行的《格萨尔王》等,这些都是广为流传的经典史诗。西周时周公制礼作乐,亦重视史诗的作用,创作了《诗经》中最初的诗篇。


英雄时代留下的英雄史诗,不仅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艺术价值,也是我们认识人类早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来源,其所指向的历史镜像是先民生活的时代背景及其对历史的认识水平。历史学科教学中适当利用这些史诗资源,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对于认识人类与自然界或部落之间的斗争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怀古诗词感悟历史


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以诗词为载体,以简洁凝练的词句表达了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个性化理解。这些怀古咏史诗词因作者个人际遇及所处历史背景不同,在特定历史的认识上更具主观性,但也是一定时代特征及作者情感认识的反映。


在有关东汉豪强势力及魏晋南北朝士族势力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西晋文学家左思的《咏史》(其二)能准确背诵,但对才高位卑的寒门子弟缘何如此却不知所以然。通过学习“东汉豪强地主”及“士族”相关内容,再让学生讲述此诗作的历史背景及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学生对此诗的历史认识及对士族历史的理解明显提升了一个层次,语言表述也较先前丰满得多。


咏史与怀古诗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等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慨,或借古讽今,或发思古之幽情,两者各有侧重。咏史诗多针对具体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而作;而怀古诗多是登临旧地有感而发。


如有关隋朝大运河的诗作,皮日休《汴河怀古》其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胡增《汴水》:“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李敬方《汴河直进船》:“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知。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宗元鼎《炀帝冢》:“帝业兴亡是几重?风流犹自说遗踪。但求死看扬州月,不愿生归驾九龙。”


教学中若能充分发掘诗作中的资源,引导学生思考,当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锦帆未落干戈起”和“禹功”反映了什么历史事实?在四位咏史诗人中,你认为哪一位诗人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评价最恰当,为什么?四位诗人从不同角度对隋朝大运河做出不同的评价,我们历史教师的责任就是引导学生认识作品中的历史镜像,即隋朝开凿大运河的基本史实及作者对此的真实态度。而作者的立场、情感及评价则是隋朝开凿大运河历史事件在作者主观世界形成的意象。只有区别了作品中的历史镜像与意象,才能准确理解作品中的历史事件、作品本身及作者情感。这类怀古诗词在高考历史试卷中已多次出现,如2006年江苏高考历史卷第24题即考到了上述内容。


叙事诗歌丰富历史


长篇叙事诗是表现历史的另一种诗歌形式,世界各民族均有自己的长篇叙事诗。它将文学的形式与历史的内容相结合,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历史内涵,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思想认识和情感态度。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就历史时空观念来看,涉及到安史之乱前的“华清池”“玉楼”“骊宫”等长安建筑及“云鬓、金步摇、芙蓉帐”等极尽奢华的皇宫生活场景。安史之乱中的“渔阳”“西南行”“西出都门”“峨嵋”“剑阁”“蜀江蜀山”“马嵬坡”等词汇的组合,描绘了一幅完整的避难路线图,形成一组历史镜像。归来后的“太液”“椒房”“西宫”等,“池苑依旧”却是“落叶满阶”,镜像中就有意象。因此,从作品中可以看出唐代贵族宫廷生活、皇宫建筑、避难路线等重要历史信息。就艺术情感看,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婉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艺术形象,再现了历史的情境,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


2008高考上海卷A组第6题引用“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诗句,要求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再现历史情境,即是从历史的意象回归镜像。


再如白居易的《卖炭翁》,“牛困人饥日已高”时为何卖炭翁还在“市南门外泥中歇”?此处的“市”究竟是在何处?“黄衣使者”手拿“文书”口称“敕”,这是怎样一个买家?以红绡和绫“系向牛头充炭值”这种以物易物交易方式是否存在?“千斤炭”换得“半匹红绡一丈绫”是否等值?


首先,“日已高”还在“泥里歇”是因为“恒规”规定了市场启闭的时间,正如今天的超市营业时间一样。此处的“市”是指唐朝的“宫市”,由长安尉管理,官府制定了详备的宫市交易规章,叫做“恒规”。从“黄衣使者”“文书”“敕”等判断,这位使者的身份可能是负责为皇宫采买物资的办事员。“宫市”中官家采买存在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


其次,唐都长安有“东市”“西市”,而卖炭翁从南山长途跋涉,选择长安城北的“宫市”,是因为他相信只有皇家才能给出合理的价格,才有好的收益。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他是自发前往宫市交易而非被强迫。同时,家有载重千斤炭的牛车说明经济条件并非赤贫。


再次,从交易过程看,采购者宣示“文书”,以“半匹红绡一丈绫”抵充炭值,还是遵循了“恒规”对宫市入市交易、度量衡、物价管理等相关规定。


当然,在武周时期市场交易中确实发生过政府低价强购的不公平交易,且长期存在。唐宣宗时为防止采买人员侵害工商业者利益,在《受尊号赦文》中宣称:“其所市易,并须先给付价钱。如有妄配百姓,买物不给价钱,官吏等并准此同枉法赃例处分”。“红绡”和“绫”对卖炭翁来说或许没有太大价值,但作为皇家用品并有相关文书,可以二次交易卖与贵族富有之家,获取利润。


当然,《卖炭翁》写作于唐宪宗时期,也是“宫市”为害严重之时。该诗既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辛勤付出的同情与理解,也反映了唐朝社会生活及经济运行状态。从这里我们既可以看到规则、秩序与社会现实,也可以看到办事人员罔顾“恒规”、骄横跋扈的一面及作者的情感指向。


读懂作品中的历史镜像、作者的历史镜像,就会读懂作品中的历史意象,更能懂得作品的意义与作者的情感。


时事诗词褒贬历史


每当发生重大历史事件时,士人以他们独特的视角来记载重大事件,或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讥讽当时的政治等,因而留下了诸多宝贵的历史资源。这些当时人对当时事或褒或贬或客观记载的诗词作品,无疑是当时历史的见证,浓缩在字里行间的是作者的思想情感,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则是当时重大的历史事件或深刻的社会背景。


此类诗词中,我们耳熟能详的有杜甫的“三吏”“三别”及唐代文化人士与国际友人之间的唱和吟诵等。晁衡居唐五十年,回国时在送别集会上,王维即席作《送秘书晃监归日本国》,“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表达了诗人与日本友人之间的深情厚谊。李白未能参加别宴,事后闻听晁衡遇难的讹传,作《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以笔蘸泪,表达了对朋友的惋惜和内心的无限愁苦,这是作者情感的历史镜像,而晃衡回国的历史镜像则从两个作品中得到相互印证。这种唱和俱佳的诗句,不仅表达了友人之间的深情厚谊,也是唐朝对外交往盛况的表现。


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留下的绝命词可谓蔚为大观,读来令人感慨唏嘘。如朱元成“死我一人天下生,且看革命起雄兵”,胡瑛“仗剑十年悲祖国,横刀一笑即仙乡”,蒋翊武“当年豪气今何在,如此江山怒不平。嗟我寂冤终无了,空留肤剑作寒鸣”,黄芝萌“天悲却为中原鹿,友死犹存建卫蛮。红点溅飞花满地,层层留与后人看”,熊朝霖“极目中原久陆沉,南天痛史更伤心”,韩伯棠“借债重重已破家,是谁断送好中华。千秋自有董狐笔,撒手西归不理他”,吴禄贞《临终遗》中的“共和未成身先死,一腔孤愤血映红”……


历史转型之际,缘何有如此众多的社会精英慷慨赴死?他们是谁?他们为了谁?如此众多的绝命诗,给我们提示的历史信息何等丰富!从当时家国危亡的历史背景,到革命党的知识结构,再到革命党人的理想情怀,无不给我们以更多的想象空间和资源去拓展历史课堂、去激活学生思维。


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中归纳历史的镜像,去塑造自己对历史的意象,精神世界的细腻缠绵与历史场景的恢弘博大足以感动每一位学习者。


1945年9月9日,顾毓琇赴南京,在陆军总司令部礼堂参加“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典礼”。他感慨系之,特赋诗一首以志其事:“受降台筑紫金山,八载艰辛奏凯还。雪尽马关奇耻辱,功成观礼我随班。”作为事件见证者,其留诸笔端的,不仅是历史陈迹,更寄托了中华民族扬眉吐气的美好情怀。中国革命伟大领袖毛泽东在戎马之余笔耕不辍,留下了大量的诗作,如《七律·长征》《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这些作品均可作为历史研究及历史教学的重要史料。


每到重大历史事件周年纪念日,人们常借咏史怀古的方式予以纪念,这何尝不是一种情怀?如盛晓虎《水调歌头·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危急中华地,千里炮声隆。惊落芦沟晓月,仗武势汹汹。我自堂堂华夏,更有文明雄史,奋起九州同。砥柱中流稳,倚剑敢屠龙。双关捷,百团战,展威风。敌前敌后、南北游击任从容。国际同盟携手,粉碎黄粱美梦,梦断听丧钟。试看乌云散,日照漫天红。”词中涉及到近现代惊心动魄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多少是历史的镜像,有多少是历史的意象,需要我们去理解把握。


民谣戏曲咏叹历史


歌谣由民间口头集体创作而成,在社会上广泛流行,可谓妇孺皆知,反映了底层民众的祈求和意愿。其产生的历史十分久远,累积的数量也极为丰富。从《诗经》中的采风,到汉乐府、南北朝民歌,再到竹枝词等,这些都属于民间歌谣性质。


“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拄!”镜像中反映的是秦修长城加重劳役负担和民众的情绪。“堂堂我大元,奸臣在擅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折射出元朝奸臣当权、开河、变钞与红巾起义的关系。反映清中期贪污的民谣:“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和坤跌倒,嘉庆吃饱”。反映旧中国婚姻旧俗的:“十八大姐周岁郎,每天每晚抱上床,睡到半夜要吃奶,劈头脑,几巴掌;‘我是你妻,不是你娘!’”此谚语的历史镜像是妇女的社会地位及童养媳婚俗。反映太平天国运动的民谣:“长毛贼,有万千,坐南京,心不安,望北京,在眼前,围怀庆,枉徒然,走到济源一阵烟。”


这些歌谣经常出现于高考历史卷中,考查学生对历史内涵的理解。如2007年上海卷第8题“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2007年海南卷第14题“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2008年上海卷B组第4题《上海县竹枝词》“拜年未了接财神,爆竹通宵闹比邻;月饼堆盘月样圆,南园向最盛香烟;童儿接队放风筝,风卷纸钱灰满路;浦江午日闹龙舟,红儿绿女沿滩看”。以上高考卷中所涉民谣和竹枝词体现了对社会习俗变迁的考查。


这些民间歌谣通俗易懂,流传甚广,反映的历史内涵却是非常深刻,日常教学中若能充分利用,挖掘历史的镜像,则能起到激发兴趣、深化主题的作用。


戏曲作品同样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元曲【中吕】张可久《卖花声·怀古》二首:“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我们可以从元曲的构成、曲中所指历史事件、作者的思想情感等方面来赏析。两首小令,皆借历史事实来抒发感情,以镜像来承载意象。具体来看,第一首揭露封建统治者穷奢极欲终致灭亡的教训,整首曲子以景语作结,与前三句的繁华盛事形成对比,显得含蓄;第二首借历史事实抒发作者对战争带来的生灵涂炭的伤叹和愤慨,说明民生疾苦更甚于英雄末路,以“读书人一声长叹”作结,直抒胸臆,形成作者的历史意象。


理解此类咏史怀古诗,必须有足够的历史知识积累,只有综合考虑历史远景、时代背景、作者的个人际遇等方面才能把握诗词的指向和作者的情感。当然,情感本身就是作者的镜像。通过挖掘曲词中的历史镜像与意象,理解二者关系,学习领会作者对历史的价值判断,加深对历史及作品的理解。


诗与史背后同宗同源的关系,让我们找到了历史与诗词整合的切入点。教学前认真积累,丰富教学资源;教学中画龙点睛,运用好诗词歌谣,激发历史学习兴趣,加深对历史的感悟;教学后运用历史诗词,重设情境,注重迁移评价。历史是客观存在,但它同时又是主观反映。从前人凝练的华章中去感悟历史,充分利用资源,实现学科统整,提升艺术修养,进而提高教学有效性是教师努力的方向。但史诗毕竟不能等同于历史,早期的史诗与神话传说相结合,咏史怀古诗更多的是作者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主观评判,运用过程中需要审慎对待。


注:

①本文来自《历史教学问题》2020年第6期

②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历史教学问题”微信公众号,保留公号二维码

③注释从略,可参见原文。


历史教学问题

微信号|历史教学问题

报刊代号:4-326

电话:021-62866552

邮箱:

LSJX@history.ecnu.edu.cn

网址:

http://lsjx.chinajournal.net.cn


点亮在看,共赏佳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